暨南大学成功召开“国家安全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9-08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97日,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VMZ008)课题组联合承办的“国家安全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暨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齐聚“云端”,共话国家安全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的时代命题。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莹出席并致辞,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联俊教授主持。


|会议截图


陈莹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她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基位置,再次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高瞻远瞩。立足新的时代坐标,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嵌入国家安全大局,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展现更强担当。陈莹还介绍了暨南大学近年来以“侨校+名校”战略为牵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她期待各位专家聚焦会议主题激荡思想、汇聚共识,为国家安全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

在主题发言环节,七位专家依次连线,围绕“国家安全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核心议题,从理论建构、学科协同、方法革新、实践路径等多维度展开深度探讨,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久雨教授以《AI驱动“大思政课”范式重构》为题,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思政教育范式的深层影响。他首先从“范式”这一前提性概念切入,深入剖析其内涵;随后阐述了AI驱动思政范式重构的时代背景与出场语境;进而聚焦AI时代知识生产变革对思政范式重构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路径;最后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反思,指明了思政范式重构的价值与意义。他在报告中特别强调,AI驱动的“大思政课”范式重构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创新,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形态、空间、机制创新,实现协同联动、价值回归,构建全新的“大思政”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增岽教授聚焦国家安全与思政教育的耦合关系,强调二者在价值目标、功能属性、实践逻辑上存在契合点,思想政治工作应作为“思想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他指出当前国家安全教育存在内容滞后、教学碎片化、跨学科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需要突破传统经验式的实践模式,以学术理论为支撑,以问题导向为牵引,以系统思维为方法,构建“理论先进、内容科学、方法有效、评估全面”的创新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长城”,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宏波教授聚焦“两个大局”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意识形态安全出发,通过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词频,揭示“安全”已成党的创新理论高频核心词。他把高校风险归为三类:西方价值渗透、亚文化思潮侵蚀、网络舆情放大,提出“三线”防御——课堂主渠道守住价值底线、校园文化守住生活防线、网络矩阵守住舆论前线。他强调,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始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主动,推动思政工作走深走实。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詹小美教授围绕“青年国家安全素养提升”,指出青年是国家安全的“前沿传感器”和“关键执行者”。她认为,思政教育只有走出教材与课堂的边界,进入生活世界与数字空间,进入组织运作与公共治理,才能把价值认同转化为稳定的行动能力。要以内容优化为牵引,以场景创新为抓手,以协同机制为保障,形成可供验证、可被复制、可持续迭代的体系结构。她表示,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转化为青年可感、可学、可做的日常实践,才能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长久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国启教授从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巩固国家政治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他指出,思政教育应坚持制度化建设、理念创新与技术赋能并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安全教育深度融合。张国启提出“以文化基因铸安全之魂”: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根魂”话语,把仁爱、民本、诚信等价值转换成安全叙事;二是从红色文化中提炼“斗争精神”,用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滋养学生风险意识;三是从改革开放精神中提炼“创新品质”,破解“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文化依赖。

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院长程京武教授立足暨南大学“侨校”特色,从中华民族凝聚力视角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独特价值。她指出,港澳台侨生聚集的暨南大学本身就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天然实验室”,她通过历史、国家、文化“三维认同”案例,探讨了港澳台侨学生安全素养培育的“行走课堂”模式,这一模式能够让认同在对比中生成、在行走中升华。她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强化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与责任意识,推动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共识。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奕平教授聚焦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提出“话语共识度”(DDI)概念,用“三阶说服”策略探讨了情感—事实—利益递进路径,强调国家安全教育需构建通用性话语体系,提升对外传播效能。他指出,AI生成内容存在“幻觉”风险,需要建立“人机双审”机制:AI负责多语言生成,专家负责政治把关,以此确保教育内容的真实性与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为中国故事出海提供安全阀。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聚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既有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度理论阐释,也有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的精准实践思考,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问题导向与交叉学科视野。他表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各高校马院的协同合作,努力打造国家安全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高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更多“暨南智慧”和“广东经验”。

【图文:欧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