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推动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5月16日,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党的作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办。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李朋军出席并致辞,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曾煜东主持。来自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学院师生代表50余人参加会议。
图 | 会议现场
李朋军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暨南大学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深入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他强调,本次研讨会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理论研究,要注重实践创新、推动成果转化,要加强交流合作、凝聚发展的合力。他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党的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图 | 李朋军部长
与会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度聚焦“党的作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论坛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
王超教授围绕“党的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为主题,指出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其中党的作风建设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自觉性的建设。他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党纪和党的作风建设的精彩论述,并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论、核心论以及标准论三个方面,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自觉性路径进行探讨。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展现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态度,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总体效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图 | 王超教授
张浩教授以“坚强的党性塑造优良作风”为题,从作风建设的本质、党性增强的具体表现、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三方面展开论述。张教授强调,党性与作风紧密相连,但改进作风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要深刻思考作风背后的党性问题。他指出,坚强的党性体现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真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担当精神、严明的纪律意识五个方面。张教授表示,共产党人修好心学需从“五常”下功夫:常立奋进之志、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亲民之心、常存敬畏之念、常思律己之严,自觉接受监督,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图 | 张浩教授
谢迪斌教授以政党作风建设与社会政治动员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政党作风建设的内涵作用、痛点难点以及建设路径进行了多维剖析。他强调,作风建设关乎政党的凝聚力与形象,党的作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政治动员的成败。谢教授通过丰富有趣的案例,从历史视角对政党作风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与复杂性进行了思考。他指出,要协同推进制度建设,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实现党员干部行为透明化,从而有效推进政党作风建设。
图 | 谢迪斌教授
任映红教授围绕“党的作风与理想信念信仰”展开详细探讨。首先,她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实践中的体现,党的作风建设内涵丰富,其中三大优良作风依旧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次,她用翔实的案例数据说明了党的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顽固性,强调党的作风建设要想走出抓一抓就好,放一放就松的“怪圈”困境,坚定理想信念是其根本。最后,她提出以理想信念信仰教育筑牢作风之基的思考,包括坚定理想信念信仰、传承红色文化伦理意蕴,把握政治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坚持倡导与践行并举。
图 | 任映红教授
周建伟教授从党员干部属性与理想信念建设的关系出发,他认为党和社会是宏观基础,认识党员干部特点和属性是微观基础,党的作风建设终归要落实到组织和人身上。周教授指出,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四重属性:道德人、组织人、政治人、经济人,这些属性与作风建设密切相关,有正面和负面两方面影响。因此,要认识到四重属性的存在是客观的、长期的,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建设的难度。
图 | 周建伟教授
吴阳松教授以“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鲜明特色与根本遵循”为主题进行分享。他首先指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作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成败,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吴阳松用“正气、务实、善为”对好的作风进行概括,并从“严管治、尽精微、抓恒常”三方面阐述了提升党的作风的做法。
图 | 吴阳松教授
张丰清教授围绕“党的作风建设”这一主题,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作风建设。张丰清指出,一方面,作风的形成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党在革命年代孕育出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基因,解决了当时的三大关系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要持续发扬党优良作风。另一方面,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抓好网络空间、制度空间的作风建设,通过历史经验与当代创新的协同治理,构建作风建设新范式。
图 | 张丰清教授
熊辉教授以“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主题作分享交流。他首先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其次,熊辉回溯了党的作风建设历程,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他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加强作风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发扬自身优良作风,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不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取得新的胜利。
图 | 熊辉教授
王高贺教授以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口,分享了自身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考。王高贺认为,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容虽然只有600余字,但每项规定之间紧密联系,具有问题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强大的治党决心。随后,王高贺重点探讨了关于“改进调查研究”的理解,他认为,当前改进调查研究工作要从“多、深、简”三方面入手。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要带着问题去调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要持之以恒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使调查研究成为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工作,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图 | 王高贺教授
在自由研讨环节,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杜应娟,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聂励、童成帅等分别结合“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教师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入党工作”“如何把作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联俊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表示,与会专家紧扣主题,围绕党的作风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从思想共识、学理阐释等方面打通堵点难点。陈联俊强调,理论的核心是学术,广大师生应扎根学术,用学术讲政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和举措,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