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坛第十三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张继焦应邀主讲《超越西方话语体系,构建东南亚华人研究的新框架》。此次讲座由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院长、基地常务副主任程京武教授主持,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与活动。
图 | 讲座现场
张继焦表示,在目前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的主流范式下,华人常常被解读为晚清以来不同时期背井离乡、南下谋生的外来移民,或者是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被拐贩到国外的“猪仔”苦工。这种话语框架多产生于英国殖民话语体系下,意图是通过有意矮化华人在东南亚社会中的主体性来凸显西方殖民的“合理性”——赋予东南亚这片“无主荒地”以文明意义与现代内涵,将东南亚地区的开拓发展贡献归功于西方殖民者。
张继焦强调,根据中马两国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早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华人作为“先驱者”和“开拓者”就已来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进行开发和贸易活动,华人社会早已在南洋各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积极经营和开拓东南亚诸多地区。
他认为,当前学术界研究需要超越西方话语体系,特别是超越以“英国殖民者为中心”的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学术体系,从华人本身在东南亚的社会历史事实出发,以“华人华侨本身为中心”来讲述东南亚华人的历史、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构建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的新框架。
图 | 张继焦发言
图 | 陈奕平教授总结
基地首席专家兼副主任陈奕平教授为讲座作简要总结。他表示,张教授的研究立足调研实际,讲座翔实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张教授扎实的学术基础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对基地未来发展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华侨华人研究学术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