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举办“扎根中国大地 赓续中华文脉”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12-05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顺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需求,124日上午,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在第一文科楼中厅举办“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主任、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院长程京武教授主持。

图|会议现场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曹志鹏副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作为学校八个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之一,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积极贡献学术力量,促进学校文科进一步发展。他期待本次学术研讨会继续碰撞出思想火花,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新观点、新理论。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联俊教授感谢与会嘉宾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基地发展的支持与帮助。他提到,此次会议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希望借此凝聚学界智慧,以文化建设为主旋律,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力量。

在主旨发言环节,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相连,“两山”理念从中国大地生态发展问题出发,提出维护生态以赓续中华文脉。他建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走向中华大地,以行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脚步丈量中国大好河山,于民间探寻学术基点,于文化中发现学术灵感,以平衡与创新的态度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以“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与发展”为题展开发言。她指出传统手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具有艺术表达、联系身份认同等丰富内涵。她提出,面对如今传统手工艺消亡的困境,需要通过生活形态与生活空间的再现“复活”民间艺术与手工艺,通过立足乡村振兴与扶贫,利用数字新媒体创新“中国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李辉教授的发言主题为“文化主体性的主体之问”。他提出,文化符号不是简单存在于理性层面,文化主体存在于各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可视化、触摸、感知等方式优化传承途径,在买卖、交易、传承中葆有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面对市场本身的泛功利化界定方式,应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推进方式。

在专家发言环节,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小涵教授以“广东省博物馆数字化”为主题,提出博物馆和文化根脉有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关联,博物馆数字化既能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发现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又可丰富观众在展区和线上的参观体验。总体来看,博物馆数字化有利于中华文脉的创新性保护,推动中华文脉的研究与诠释,助力中华文脉的形塑与构建。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怀刚副教授主要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申遗的国际之争与对策”。他指出,由于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特殊性以及有助于塑造正面国际影响的特点,目前中华文化申遗所面临的国际挑战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争夺上。他建议通过“强基固本”“大中取小”“开放心态”三方面加强、完善相关文化传统的保护、开发,防范文化资源的争夺危机。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瑞兰副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在方法论意义上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政的实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方法的具体体现。她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时代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自主知识体系。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漫副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在文明实践的推进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视角、丰富了新内容,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实践创造了新空间。同时,“第二个结合”也是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在扎根中国实际的同时反映中华文化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的文化自觉。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坚从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一是不忘本来,在“根脉”与“魂脉”的贯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智慧;二是吸收外来,在“中”与“西”的汇通中持有广阔国际视野与深远战略考量,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力量;三是面向未来,在“古”与“今”的融通中利用新兴技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契合受众需求与接受方式的文化传播方式。

程京武教授作会议总结。她认为,本次研讨会是基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抓住理论和学术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积极讨论的一次尝试。她强调,要培养日用党的创新理论而不觉的学习习惯,鼓励与会师生从党的理论与学术热点中找到学习研究的落脚点,坚守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场,勇于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激发理论创造活力。未来,基地与学院将会继续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原则,开展具有宣传性、感染力的教育普及工作。


图文:庄静宜  欧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