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24-03-21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316日,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基地、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2024年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全国学术研讨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成功举办。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论坛。

张宏在致辞中指出,百年暨南历来重视以中华文化培养造就人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文传四海”的殷殷嘱托,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等三大国家文科平台,打出了一手漂亮的“文化牌”。他表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文化暨南品牌的重要组成,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阵地,学校将继续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一流平台。

与会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坛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院长魏传光教授、副院长张龙平教授主持会议主旨发言环节。


 ★★ 主旨发言 ★

|张国祚教授

张国祚教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对如何深刻、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做了详细报告。张教授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文化”是宣传思想文化,强调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就包含了对文化战略定位的全新理解。张教授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对前人思想进行丰富、改造、继承、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要对其进行横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其原创性贡献。针对理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张教授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将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李萍教授

李萍教授以“伦理的觉悟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为主题,就文化特点、文化主体性、文化意义、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李教授对陈独秀的“伦理的觉悟是最后的觉悟”进行了深刻解读,从“何谓伦理的觉悟”“为何伦理的觉悟是最后之觉悟”两问出发,阐述了伦理觉悟是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前提及基础的观点。李教授强调,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建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表达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特殊性,也表达了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异质性、互动性与发展性,其建构的过程就是不断扬弃、创新学习的过程。

|张允熠教授

张允熠教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解读。首先,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张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时代的强音,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维红线是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他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种新质文化,“明体达用”贯穿古今,“守正创新”是对“明体达用”的注脚,“两个结合”是知行、体用的结合。与此同时,张教授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发展,不能孤立看待与宣传。

|侯衍社教授

侯衍社教授以处理五个重要关系作为切入口,深刻剖析了新时代建构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实践逻辑。一是从根本路径看,需要处理好魂脉和根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同时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二是从主体维度看,需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三是从时间维度看,需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四是从空间维度看,需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良性互动;五是从方法论维度看,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巩固文化主体建设。

|钟明华教授

钟明华教授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旨展开发言。首先,他深入阐释了“文化”与“文明”的辩证关系,文化与人类相伴而生,而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理论,而且深刻解释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层内涵。其次,他从文明的内涵与本质展开论述,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为基础把握与理解文明,究其根本,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剖析文明的本质。最后,基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进一步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中华民族与现代文明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因此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文化领域,而应该拓展研究视野,结合社会形态的实体性因素深化探究。

|杨军教授

杨军教授以“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为题目作主旨发言她指出,在我国思想舆论空间盘桓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破坏文化自信的生成,危害当代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中华文明连续论、中华文化成果价值论、文化自信论、人类文化多元共存论、中国文化发展方向论等是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充分把握和尊重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事实;坚持开放包容,把握不同文明之间基于平等尊重的学习借鉴关系;坚持文化主体,遵循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为克服文化虚无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刘海春教授

刘海春教授以“把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三重维度”为题,从认识、动力、方法三维度展开讨论。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漫长文明发展积累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深厚基础。刘教授强调要加强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和内核,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二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在动力。刘教授指出,中华民族增强传播底气需要塑造可爱、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相应的国际话语体系,并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鉴。三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基本原则。刘教授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最重要、最内核的原创性贡献就是文化自信。他指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坚定文化自信,兼容并包、守正创新。

|陈锋教授

陈锋教授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准构建: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贡献”为题,就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做出的思想贡献进行了深刻梳理与讨论。其内容包括四点:一是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基;二是主张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民族文化传统传承培根;三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具体化,为意识形态建设铸魂;四是贯彻唯物辩证法到文化实践之中,为文艺繁荣发展指路,从而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系统基准等。陈教授表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上形成一系列战略思想,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做出了独创贡献。

|关锋教授

关锋教授以“‘中国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思想的首要任务,就是建构中国理论”展开讨论。关教授认为,“中国理论”有两层指向和三层基本诉求,其两种意义上的“中国理论”在深层次上是相互贯通的。他指出,中国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并由此强调“中国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密切。此外,关教授在梳理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本诉求和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指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只专注于自身领域而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也相对忽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关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为中国理论的阐释、传播、教育和建构贡献更大力量。

|周峰教授

周峰教授以“三个面向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目作主旨发言,结合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面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追求,我们需要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深刻阐明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内涵,厘清面向现代化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其次,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面向世界,中国应该参与到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以批判的精神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学习能力;最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面向未来,秉持学习、转化、创新的态度,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的中国文明形态和共产主义未来形态转变为强大的文明实体。

|陈媛教授

陈媛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院校大学精神的阐释与建构”为题目作主旨发言。她强调,大学精神既有不变的“始源基因”,又有与时俱进的“能动进化”。大学的精神文化基因始源于创建初衷,生发于办学实践,积淀传承于学校历史,高度凝练表达于校训,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等得以呈现,彰显大学的价值追求。民族院校是基于中国国情创建的特色高校类型,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成功实践和典范,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一是“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内核的石榴籽精神;二是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为价值取向的扎根祖国大地精神。新时代民族院校要在文化自识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深挖中国大学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赋予大学精神以时代新质。

会议还举行了青年论坛,来自全国高校的15位青年学者就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交流。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明副院长、何小勇副院长分别主持青年论坛,张龙平副院长作大会总结发言。他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开放式的、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体系,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他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观点荟萃、收获颇丰,不仅从理论、实践、价值层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追根溯源,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共同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路径。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本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