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0-23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现场


2021102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本届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研究杂志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创新等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来自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等全国各地30多所高校党校和相关单位30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主持。


夏泉副书记致辞)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研究员致开幕词。他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此次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研讨具有时代引领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将自己的学术智慧贡献民族和国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更大的贡献


(程京武教授主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成员、教务长李道湘教授围绕“谈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主题,从方克立先生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个核心概念入题,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问题。他指出,在两者结合过程中要避免“两张皮”的问题,要始终把握基本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道湘教授发言)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教授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情史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唯独在中国“活”得更好,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他指出,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首要前提,文化精神的相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好地发展。

(陈曙光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张积家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建构与影响因素”为主题,从意识层次的角度出发,探讨个体如何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产生民族认同、又如何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分析了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并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积家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院院长、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刘红凛教授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结构、理论逻辑和文化底蕴。他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元气与志气、义气与底气、血气与勇气、骨气与正气,激励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怀和历史意义。

(刘红凛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良书教授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和利用”为题,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经典文献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周良书教授发言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沈桂萍教授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的主题展开论述,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强调了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物,并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历史探索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沈桂萍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围绕“比较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优越性”的主题,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人民性、时代性、自主性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其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旨趣”,具体论述了自我革命精神的内涵和自我革命精神蕴含的价值理想。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茂华教授围绕“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维向度”进行了分享,他强调,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道路和动力。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海鹰教授聚焦于“后物质主义”来探讨美好生活,她认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和兴盛,为美好生活作为生活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理想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工具。

(嘉宾发言)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揭晓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文化逻辑”为主题,从内在的逻辑性、意识形态的发生作用和文化的产生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小龙教授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

学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罗苹围绕“多维向度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不能闭关自守,理论创新要面向时代、面向实践,既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理论,也要面向人类文明的守护。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暨南大学王培林教授以“中美博弈视阈中的抗大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抗大精神有利于更好认清形势、坚定必胜信念,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和培育“红色企业家”队伍。

暨南大学法学院与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徐瑄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纠结心理的解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指出马克思主义用现代理性精神“硬化”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心理。

(嘉宾发言)


下午,与会嘉宾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分两组进行了专题演讲。

第一组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柏元海教授主持。中共广州市委党校霍秀媚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卫华教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德礼教授、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晓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心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朝庆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述刚博士进行了发言。

柏元海教授主持


第二组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联俊教授主持。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传月教授、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牛春梅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彩星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叶芳副教授、广东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卢文忠副教授、深圳技术大学孟达副教授、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生李响、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生李祎进行了分享。

陈联俊教授总结)

后,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联俊教授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立意高、视域宽、内容广、对象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思想。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举办此类高水平学术论坛,将其打造成系列品牌学术会议,擦亮“暨南”金字招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文:梁绮婷、揭紫晴

图:李冰、农露露

初审:陈濛

终审:陈联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