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暨南大学)协办的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论坛第2期暨“唯物辩证法的历史逻辑与当代语境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行政楼637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分上午和下午两场主题发言,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暨南大学等10所高校的11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学术研究杂志社罗苹副主编、杨中编辑,广州体育学院刘娟副院长、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宁晚枚副教授,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柏元海教授、党总支副书记魏传光教授、副院长田明教授,熊辉教授、秦珊教授、江传月教授、何涛副教授、任彩红副教授、黄漫老师等部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明教授主持。
图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论坛(第2期)活动现场
会议伊始,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柏元海教授致辞。柏书记向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勉励学院师生不断挑战自我,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努力打造高水平学术研究环境,实现学院学科建设质的飞跃。
论坛上半部分由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猛、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社科处处长薛秀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副教授周露平、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翁寒冰、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明教授做主旨发言。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良川教授、学术研究杂志社哲学编辑杨中、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翁寒冰、华侨大学薛秀军教授、复旦大学吴猛教授分别点评。上午的论坛由学术研究杂志社罗苹副主编和暨南大学魏传光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系吴猛教授就《重思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与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的关系》进行主题发言。他主要梳理了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与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的关系及其演变历史,并评述了新辨证法学派的相关理论观点。涂良川教授高度评价了吴猛教授的研究工作,并在如何进一步推进本方向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薛秀军教授做了题为《分工与辩证法现实生活向度的开启》的主题报告,从“辩证法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的实现”、“辩证法把握现实生活的应有指向的确立”、“辩证法把握生活现实的基本方法”等三方面逐一进行论述。杨中编辑认为,该篇文章具有突破和开创性,并从学术动态和阅读体验两方面进行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露平副教授在线上做题为《〈资本论〉反贫困哲学的黑格尔因素及批判性超越》的主旨报告。他从“黑格尔贫困理论的反思和定位”、“《资本论》对黑格尔贫困理论的批判性解读”、“马克思对黑格尔贫困理论的批判性超越”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翁寒冰副院长认为周露平老师的讲述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她同时表示,反贫困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社会历史领域也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翁寒冰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成熟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基于方法论的一项考察》。她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两者是有密切关联的,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唯物史观才得以构建完成,并通过阐释“历史运动与经济范畴的关系”、“历史矛盾运动如何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范畴的辩证运动如何开辟现实维度”三个层面论证了这一论点。薛秀军教授对翁寒冰副院长的观点表示赞同,并针对“历史现实运动和经济范畴的关系”做进一步讨论。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明教授以《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限度”——从马克思主义当代语境建设的视角看》为题做主题发言。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是一个不断扬弃主体性的过程,要区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观念论的不同理解,审慎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对观念论的批判,积极探索如何立足理论视角去呈现一种旨在超越理论回归现实的思想路径。吴猛教授对田明的报告作了高度评价,并深入阐释了田明提出的有关主体性如何在扬弃自身过程中开辟现实之维的问题。
论坛下半部分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孙乐强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良川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周嘉昕教授、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密教授、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传光教授、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辉教授、何涛副教授做主旨发言。暨南大学熊辉教授、魏传光教授、江传月教授,厦门大学林密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涂良川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吴猛教授分别点评。下午的论坛由吴猛教授和田明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孙乐强教授在线上做了题为《农民土地问题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逻辑——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个重要维度》的报告,农民土地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四个维度展开:一、农民土地问题及其对策:马克思恩格斯的诊断;二、从土地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国革命的土地逻辑;三、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中国改革的土地逻辑;四、乡村振兴与土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熊辉教授认为,土地问题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问题,孙乐强教授以严谨的逻辑看待贯彻中国共产党整个奋斗历程的土地问题,以解决人民土地问题为主线,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观和新时代现代化的土地观,主题明确,脉络清晰,学术价值很高。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良川教授做了题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政治哲学意蕴》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谈到了“理解所有制的三个维度”、“社会主体自由支配生产生活资料的条件”、“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和意义”。涂教授认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建构的重要理论资源。林密教授认为,涂良川报告详实丰富,但是要彻底解决其中的问题,也面临着一定的理论挑战。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嘉昕在线上做了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批判理论》 的主题报告。周教授从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入手,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阐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涂良川教授认为,周嘉昕教授精于文本、专一思想、敏于问题,长于论证,并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和文本叙述的事实性逻辑等方面做深入讨论。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密就《〈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城乡关系问题》研究进行主旨发言。林密教授指出,城市化问题与城乡关系研究是内嵌于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之中的重要议题。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为核心视域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为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都市问题与全球城市化问题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分析框架与方法论。魏传光教授认为,林密教授学术功底深厚、视角务实,为城乡问题研究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基础。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传光教授以《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层级辩证法》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他结合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层级辩证关系进行阐释。涂良川教授对其中展现的理论宏愿表示欣赏,他认为这种逻辑递进层级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对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看法,另一方面体现出来对社会主体活动的意义、实现自我个性的一种对象性理解。理解层级辩证法的关键是“需要”,这种“需要”是基于生存能力的“生活需要”,而并非“超越历史的需要”。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辉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何以“求是”?——以《毛泽东选集》为依据的文本解读》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之四“是”,即调查研究察“是”、科学思维识“是”、总结成败得“是”、思想纠偏归“是”。他认为,正是这四“是”回答了中国革命基本规律“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如何办”“怎么办”的问题,探寻到了中国革命问题的规律性,进而科学提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江传月教授认为,文章深入阐释了对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问题和“求是”之间关系。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涛做了题为《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问题》的主题报告,他从真理的含义、对真理类型的探讨、谬误的本质、合理把握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吴猛教授指出,文章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针对辩证法的当代语境建设开展了深入探索,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魏传光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总结。此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一次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已成为我院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标志性学术活动。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将定期举办此类高水平的论坛,将其打造为我院的学术传统,以促进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图: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