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下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社科联主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承办的“伟大抗疫精神与新时代广州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市社科联第三会议室举行。本次学习沙龙围绕“伟大抗疫精神与新时代广州发展”进行研讨,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李哲夫,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孟源北研究员,广州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陆璐,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伟权教授,以及来自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
程京武院长主持发言
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主持,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致辞。谭晓红表示,本次活动旨在研讨伟大抗疫精神在广州的演绎和体现,深入探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公共安全治理体系重构、城市危机管理的舆论导向等问题,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推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讲话
广州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李哲夫,结合实际工作经历,总结抗疫经验,为推动广州社会治理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思路。李部长认为,要使广州的社会治理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就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工作中落到实处。同时,他还强调,要着力在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群众性治理和专业性治理、科学化治理和人性化治理等方面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孟源北研究员就“伟大抗疫精神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维变革”发表了意见。他指出,面对新时代新生活,当前广州弘扬抗疫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思维变革,要以自我革命的胸怀和勇气去克服落后思维的掣肘,实现人民性思维对经济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对单一性思维以及信息化思维对物质性思维的三大变革,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伟权教授就疫情下城市危机管理的网络舆论引导表达了看法,他认为健康城市是广州市未来发展的主要需求,但在疫情之下,健康城市面临着由高风险网络舆论所造成的城市信任缺失等问题和挑战。他指出,要弘扬抗疫精神与群治共治、大数据时代与网络治理等相结合的六个理念,以切实加强城市风险治理。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军教授阐述了对“仁爱之心”的理解,他认为“仁爱之心”体现了伦理关怀,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在这场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全民阻击战中,“仁爱之心”把全体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彻底战胜疫情的利刃。史教授还提出,在疫情防控期间,协作、团结与关怀都是“紧缺物资”,要保护社会中最弱势和最贫穷的人免受疫情和其他社会群体的歧视和伤害。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龙平教授重点从助力广州红色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红色精神的新时代发展。抗疫精神的广州实践丰富了广州红色文化的内涵,弘扬抗疫精神,助力广州红色文化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新时代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传月教授围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对助力新时代广州发展发表了意见。江教授首先指出,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了新时代精神的丰碑,能够为广州市的发展助力。其次,他表示,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需要认定前进方向,找准发展思路,坚定必胜信念,敢于和困难对抗,务求真抓实干。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小勇老师就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城市文明程度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因此,弘扬抗疫精神,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促进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立场、归宿和路径上的借鉴与启发。
本次学术沙龙最后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柏元海教授进行总结。柏书记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此次会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柏书记指出,研讨会着眼于广州新时代的发展现状,充分挖掘抗疫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出了务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同时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柏书记表示,研讨会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期待参会人员今后能够立足实际,争取产生一批新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柏元海书记总结发言
图片:赵倩
文字/责编:李冰
初审:丁雪
复审:张龙平
终审:曾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