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暨南大学传统文化概论线上人数超3万

发布时间:2020-09-06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教育行业的冲击非常巨大,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但许多高校坚持停课不停学,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兴技术手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暨南大学的优秀特色课程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疫情期间线上选课人数超过3万,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远远超过了单纯线下授课传统方式的效率。


1.传统课程搬到网上效果显著

       作为侨校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暨南大学的特色。从第一课堂至学生文娱活动、社会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皆扮演重要角色。就课程建设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暨大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课堂的主要承载课程,自1985年开始开设。它历经30多年探索,三代学人的努力。这种持续性投入保证了课程内容体系、教材教法、师资梯队等,能够紧扣时代脉搏,与时偕行。


       这门课程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同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通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审核并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20174月,这门课进一步完成升级,上线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并成为两大平台的学分认证课程。20189月该课上线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加入粤港澳大学在线课程联盟,并于同年12月获得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认证。自2017年至2019年超过4万人线上选修过本课。

       今年由于疫情,3月份开课至今,在各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选课人数及互动次数皆已超过3万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人流量,如何将这门课程上好,即如何表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与方案,是对课程执教者的新考验。


2.新的不只是传播方式,更是传播角度

       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授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为史学式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按照历时,从中国上古时代一直书写至清末。其长处虽然时间脉络清晰,但却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较多重合。又因注重历时性,这就需要在凸显中华文化的整体独特性上做到兼重。而“文化”作为概念,其内容标指以人作为主体的所有创造产品,表征人作为类的差异性,本质上是人化,即人的存在方式。以此角度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方式首要的任务是要体现这一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偏向或差异之处。


       二为观念史或哲学式的授课方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书写注重观念史的发生发展延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文化的主要特征具现。如选择儒、道、墨、法、阴阳、兵家、名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诸多学派的核心观点加以阐释。或者以现代的学科分类为史料分类方式,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史学、宗教、法学、教育、政治、建筑学等等。其长处是对传统文化的材料史实重新分门别类,无论是以学派相分,还是以现代建制的学科分类相别,都避免了以时间相分所带来的困境。但其缺点也较明显:即因支离于学派或学科分类,很难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

       三为比较文化的视域。这种写法在相较互视中,单刀直入,借助与其它区域文化的比较分析,直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偏向性。作为比较对象,从清未民国时期的笼统中西、中日、中印等文化对比,渐变深化为更加具体的比较,如与欧美诸国文化传统、与这些文化中某些观念(自然观、宗教观、生命观等)的比较。这种互视书写的主体自清未就分为两个群体:中华本土学者及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他国学人。如梁漱溟、冯友兰、胡适等中国学人代表,以及明恩溥、雷蒙·道森、麦高温等欧美学者。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学人深受西学(主要是欧美思潮)影响,如实证主义、生命哲学,以西学为视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即使是身处此文化之中,但其所描绘的中华文化图景依然带有很多西学视域的偏差。比较文化视域,需要书写者有一国际视野,对中外文化皆能有深刻反思。我们能看到中国当代的许多前辈学人在治西学后,其学术研究的的兴趣会渐转至中国本土学术研究。而以治中国学术出身者,会走出传统的视阈,放眼世界。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法与讲法,皆需要这种比较视野。但既不能单纯依傍他者,这样会自我异化,也不能闭门自语,这样无法与他者沟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言,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它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继续提供有益养分,进而贡献中国智慧。


       综合和对比以上三种授课思路,暨南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内容的重新定位至1995年基本完成。事实上1985年始开此课时,《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名称是《中国古代史》。我们认识到虽然历史中含蕴着传统,但在现实性上并非所有过去史皆能成为传统。因为文化传统是由历史延传而来的道德、风俗、宗教信仰等等,并非所有的观念都绵延至今,影响当下、未来。如果说历史的时间维度是指向过去,那么传统的时间维度则是指向现在和未来。以历史方式书写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注重梳理过去既成史实,而对于当下及未来可能着墨太少。就讲法上言,这一书写方法所涉及的资料较多,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如此多的内容,往往会陷入知识性的介绍。暨大最初以四个学分,上下两个学期,64个课时量来解决海量课程内容这一矛盾。但随着学校整体课程改革,作为外招生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的学分调整至3个学分,再变成现在的2学分,课时的减少这也反逼任课教师不得不作出选择:如何才能详略得当,怎样才能深广并重。


3.被评为广东省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一等奖

       2014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到2017年、2018年教育部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大学)、传承学校创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体制中逐步深入展开。



       暨南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此东风中花开千树。可以说,就中国传统文化进高校课堂而言,暨南大学形成了自身特色,探索了一条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专业必修课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路。20203月,本课程响应“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发挥线上课程优势,被评为广东省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优秀案例(第一批)一等奖。概言之,以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暨南学子,将中华文化远播他邦,暨南大学在中华文化的研究、传播中必将起到更大作用、扮演重要角色。


来源:光明网

审核:魏传光

责编:陆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