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与实践: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研讨会”——“思想引领未来”广州学习沙龙系列活动第三十六场举行

发布时间:2020-06-12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611日下午,由广州市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文明办主办,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重点基地、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内涵与实践: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研讨会在广州市社科联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学习沙龙围绕“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进行研讨,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曾伟玉、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广州市文明办精神文明创建处处长梁兴华、广东省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夏辉,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


学习沙龙会场)


开幕式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主持,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谭晓红致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京武教授首先概括性地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本质与构成进行了阐述。程教授通过逐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机制、濡化机制、工作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加以分析,并梳理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为大家呈现出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分析框架。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京武院长讲话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教授首先肯定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丛书》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他提出该研究的两个关键词加以论述:第一个关键词是“精神文明建设”,李辉教授认为建设是实践的过程,因此研究要立足于实践基础进行理论建构;第二个关键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新实践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产生了什么新贡献,都可以成为研究的新方向。在研究方面,李教授指出需要思考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要将新时代的“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后,李教授还提到,如何将广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进行规律总结和经验提炼,从学术层面加以论述,应当值得大家的思考和关照。

广东省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所夏辉所长就精神文建设机制的主体、机制的内在联系及新时代的特点表达了看法。夏辉所长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需要厘清,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党委领导下由精神文明委和文明办具体协调工作的,因此在研究中需要与具体工作部署相符。在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研究中,还应当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结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揭示出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与优势。

广州市文明办精神文明创建处梁兴华处长,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梁处长认为,所谓的一些机制就是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主要从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教育引领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是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研究中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把中央的精神给体现出来。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社欣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评析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编写的要点。从宏观层面,研究需要具有洞察性,突出问题意识,对于机制如何运行要重点思考,同时要考虑广东建设经验的特殊性与全国建设一般性如何统一的问题。从中观层面,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研究要区别于系统论研究,各机制之间避免重复研究,才能使得研究成果全面并具有针对性。从微观层面,机制研究应当创新,尽量跳脱出原有机制论述框架,寻找新的机制构成,比如文明的积累机制、传递机制、强化机制、转化机制等等,都可以根据实践进行总结、提炼,构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构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迪斌院长围绕概念界定与时间定位,对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研究发表了意见。谢教授首先认为“机制”概念的界定十分重要,对概念的界定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也有助于研究的边界划定,但他也强调,研究要基于概念判定,但不拘泥于概念边界。其次,在新时代的体现上,虽然不易把握,但可以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发掘新东西,从文本阐释的角度,把一些经验做法提炼出来,在叙事的过程中和党的十八大之前作为一定的区分,是可以凸显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做法的研究途径。最后,谢教授指出,从更宽、更高的视野把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研究高度的提升。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明星院长重点对保障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罗教授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里除了内生动力,还应当考虑外在的助推力,即通过对行为的一种规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一种推动。此外,实际中还存在几种力量汇聚的“合力”的作用,或者将社会组织、国际上的外力加以思考,会更加全面。另外,在写作中需要注意不可削弱学术性,学术话语的运用应该准确、严谨。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联俊教授就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利益驱动表达了看法,他认为在利益驱动可以从市场调节、行政分配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加以思考。此外,陈教授还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是由内生动力、外在动力、创新动力组成,尤其是创新动力十分关键。

暨南大学江传月教授认应为,在机制研究中“机制”究竟是什么,那么就应思考“组织”同“组织机制”、“濡化”同“濡化机制”有何区别,“机制”的内涵是如何体现的。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研究要如何“实践落地”,即理论如何转化为可供实践参考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江教授认为也是该项研究中首要思考的问题,因为研究的目的就是可以为一线工作者、精神文明创建者提供一本理论读物用以指导实践。

暨南大学于小涵副教授阐述了对“机制”内涵的简单理解,她认为机制是要素之间的结构作用关系,也是要素之间的运作过程。可以将机制比喻成杠杆,它就是利用杠杆的结构作用关系来摇动一个跷跷板,这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机制的研究中也要体现“动”的过程,即机制运作的过程。于教授还提出,如今的数字化发展当前十分受重视,很多政府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数字化的特征,因而值得关注。就建设主体方面,于教授提出应从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着眼,从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研究。

暨南大学任美慧老师围绕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主体分类发表了看法。任老师认为,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要把主体厘清,然后才能与机制内部达成理论上的一致。例如研究动力机制时,主体对象也是有区分的,不同的主体其外在激励也大不一样,例如社区居民和农民工两者外在动力的差异,因而研究中要注意对主体类别的划分和考察。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曾伟玉总结发言)


    本次学术沙龙最后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曾伟玉进行总结。曾主席首先对专家学者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大家对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丛书》编写的积极热情与严谨态度。曾主席强调,在研究中应突出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有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理论读物。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工作,曾主席表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解决我们的精神家园,它还可以让每一个人在社会大变迁的环境中能够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更有意义的建设,因此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是极有意义的。


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供稿: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亚红)

(责编:陆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