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的精神支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思想引领未来”广州学习沙龙系列活动第三十五场举行

发布时间:2019-12-12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年11月28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主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研究基地、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承办的复兴之路的精神支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讨会在广州市社科联举行。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谭晓红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研究员致辞,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以及广州市社科联干部和媒体记者参加会议。本场研讨会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京武教授主持。



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在致辞中指出,广州学习沙龙目的和宗旨就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实现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的概念兼容和表达对接,助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理论学习常学常新,切实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也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举办以复兴之路的精神支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为主题的第35期广州学习沙龙活动,目的在于专家学者们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克服文化认同危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的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畅所欲言的研究,集思广益,碰撞思想的火花,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研究员在讲话中指出,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构成一个民族的血脉,熔铸成了一个民族的脊梁,我们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新时代,文化自信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资源,也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代处理好文化自信工作,要抓好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融汇古今、汇通中西这三对关系。在当今我们在实现两个百年的过程中,研讨文化自信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经典诵读环节,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代表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论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讲师团成员王涤非讲述千年花城故事,引领大家感悟华夏文化自信;讲师团成员李怡梦阐释如何凝暨南之合力,扬文化之灿烂。



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复兴伟力”的主题进行主旨演讲。他从“文化自信是指什么?”“文化自信中文化指什么?”“文化自信有什么表现?”“如何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解决什么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入手,详细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他认为文化问题是根和魂的问题,文化自信是对根和魂的自信,是对我们价值观的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一种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讲,文化自信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有文化自觉、文化批判、文化传承、文化重构、文化的守陈创新五个方面的表现,以及我们要做到自尊自省自强,反对文化自恋、反对文化自虐,反对是古非今来坚定文化自信。他还认为文化自信真正解决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问题,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供中国力量。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鞠海龙教授从国际视野围绕“和而不同对自由主义的自信”的主题进行理论阐释。他认为和而不同与自由民主有很多共性,但和而不同在某种情况下超越了自由民主,他从四个方向进行了详细阐述,一是和而不同多元文化的共融、共存;二是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的前提是平等,但极端的自由民主容易导致集权。三是命运共同体对自由民主下的国家的行为;四是和而不同与多元民族的民族共同体。从古至今,中国与周边国家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时代,在整个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长期相互依赖及共同发展。我们要构建和而不同的社会,打造尊重多元,宽容的时代,多元才能共存,实现共同繁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迪斌教授围绕“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的主题进行理论阐释。他立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认真研究全会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文化自信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优势,制度是文化自信的保障,加强文化治理是文化自信的实践前提的重要论述。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围绕“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及价值引领”的主题进行理论阐释。他重点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和价值引领两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包涵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两个方面,从历史逻辑来讲就是要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逻辑来讲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意志为依据。他认为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在本质上属于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牵引、带领作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传月教授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的主题进行理论阐释。他认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有三种,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在新时代应当从学生文化教育的供给侧为切入口,通过融入课程教学、完善校园文化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除了途径,他还探寻了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方法,一是找准三个点,落实三个环节,做好四方面工作;二是加强国民和青年学生的文化教育。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一果教授围绕“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的主题进行理论阐释。“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新文化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向西转’”深刻分析了文明冲突是近代中国文化自信丧失的重要原因。从历史维度阐述了文化自信在历史上的“各种重建”,得出“现代精神与儒家精神及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冲突”“传统促进现代文明发展”的启示,最后特别强调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中国文化要借助于媒介和科技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传播。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联俊教授围绕“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担当”展开阐述,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应而且可以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并指出通过合适的网络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物化来弘扬文化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充分发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指引“大同社会”的文化方向四个路径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冉妮博士围绕“复兴之路的精神支柱——从文化供给侧视角看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三重关系”进行发言,她认为文艺创作担负着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阐发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同时聚焦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品质提升,指出我们要深刻把握好“文艺创作与社会主义定位”“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进程”“文艺创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重关系。


最后,暨南大学马克思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做会议总结。她表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要围绕文化自信的焦点,确立更好的历史观、角色观和大局观,用理性的自信实现文化自觉,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