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顺利举办“广州建设文化强市与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10-29 发布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028日下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承办的“广州建设文化强市与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第一文科楼5楼多功能会议室举行。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广州市社科联《城市观察》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刘朝华,广州日报理论部主任徐锋,广东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刘伟,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社欣,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秘书长潘小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焱,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潘启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以及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活动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主持

会前在场人员共同观看了2021年广州宣传片《花开广州幸福绽放》拉开了学术论坛会的序幕该视频展现了广州“传统”与“时尚”并存城市形象,向世界传递出广州的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

夏泉在致辞中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起步之年。本次学术论坛会聚焦于“广州建设文化强市与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对广州市“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这一重点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他强调,暨南大学将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学校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优势学科特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加强文化研究、促进交流合作、凝聚学界智慧,为推动广州文化建设、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专家发言环节中刘社欣围绕“论文化强市的文化建设策略”发表观点他强调,建设文化强市要坚持“自知、自信、自为、自觉”的基本原则,从“方位、品味、定位、进位、强位”等方面践行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在话语的讲台上,文化建设要把握好话语主流发挥好的主体作用。

潘小娴以“民俗文化对城市文明的影响和促进”为题,通过展示民俗节日传统,强调广州当地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广州人乡愁的重要载体。她指出,在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乡愁记忆源远流长,从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王焱围绕“论广州文化的精神特质”的主题发表见解。她认为,广州具有“温暖”的精神特质,具体体现在语言的开放性、饮食的非排他性、消费的低调性、人际沟通的亲密性。她强调,“温暖作为广州的人文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构成了包容、接纳的广府文化。

刘伟“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视角下广州打造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思考”为题,指出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承担了文化中心、交流枢纽、文化新高地、发展引领者的作用,可通过人文气质、产业升级、创新动能三方面激发广州文化底蕴的新活力,逐步发展为大湾区多元文化融汇发展的典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窗口联通中外文明的重要枢纽


曾一果展示了香港城市文化的兴起、发展与变化,指出广州文化的建设可参考香港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构建“新区域主义”视角,通过大湾区的建设丰富广州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传月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展示了天河区在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相关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加快完善优质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的实施网络,建设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供给体系,创新公共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体系。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于小涵对比了广州与杭州在数字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和劣势,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的策略:明确发展定位与城市品牌,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机制,全面升级核心技术,形成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怀刚“广州岭南文化推广的现状及展望”发表看法。他强调,岭南文化的推广需要“内力”与“外力”相结合,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岭南文化的包容精神特征通过创新的手段挖掘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提高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小勇围绕“新时代广州‘和’文化的特质”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新时代广州的“和”文化具有举纲张目、守护双赢、融通融设等特。这三个特征有机融合,推动“和”文化不断发展,也为广州市建设文化强市贡献力量。

最后,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潘启亮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聚焦,角度多样化,为广州建设强市与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他强调要处理好广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广州文化自身特色,又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广州文化的国际化程度